欢迎关注“创事记”的微信订阅号:sinachuangshiji

  文/王冠雄

  经过两年的沉寂之后,谷歌昨天发布了新版Google Glass硬件。这款Google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,定位于企业服务,仅面向谷歌的企业合作伙伴提供。

  这款企业版产品和此前仓皇退场的谷歌眼镜有何区别?这次人们是否会接受这个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成员?为什么谷歌要从企业市场切入?会否进入个人应用领域?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
  我们先来简单对比一下两款产品:

  毫无疑问,Glass EE在重要的续航、工业设计、软硬件上都优化了很多,交互方式更在语音控制之外增加了手动触摸控制。那么,Glass EE能否打开Google Glass未能打开的新入口呢?

  谷歌眼镜个人版为何离场?

  从2014年开放网上预约购买之后,谷歌眼镜经历了从很潮很酷很个性到被用户和媒体集体吐槽的窘境。2015年1月,谷歌就决定停售谷歌眼镜,这场短暂的表演尽管让谷歌显得有一些尴尬,却带来了各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小高潮,完成了VR/AR等智能眼镜的初步市场教育。

  时隔太久,我们不妨先来简单复盘一下,谷歌眼镜的第一次市场大考到底为何惨淡收场。

  作为一款面向个人用户的智能设备,两年前的谷歌眼镜无疑有着惨不忍睹的性价比。其核心用户都是一批“探索者”,包括对新科技产品(特别是试验品)充满激情的弄潮儿以及具有冒险精神、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远见者。

  谷歌眼镜显然需要更大的市场,而对谨慎的实用主义者而言,谷歌眼镜未免显得太不成熟:不够清晰的使用场景,不到5小时的续航时间,高达1500美元的“装逼”成本,以及必须在公共场合说出类似“给鲍勃打电话”这一的语音指令所带来的浓浓“中二感”,集合起来已经足够打消大众个人市场的念头了。

  更何况,由于谷歌未能建立起一定的社交礼仪及规范,导致其用户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限制自己的使用场景。用户的社会道德是需要教育得来的,在电影院高声打电话是不礼貌的、盯着别人输密码是不礼貌的,那么戴上谷歌眼镜后到底应该“怎么看”呢?没人知道。谷歌眼镜正是在“侵犯隐私”的舆论压力下走向了退市。

  而诸如其他问题,比如悬浮在面前的虚拟屏幕会遮挡正常视线、戴上谷歌眼镜之后会感受到群体隔离等,谷歌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:努力不一定会成功,但是放弃肯定很舒服。于是谷歌淡定地砍掉了这个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业务。

  企业版的未来能看好吗?

  直接说结论,我个人是看好的。原因有三:

  1.刚需。对个人而言,不够成熟的智能眼镜产品还不如智能手机实用,装逼成本过高。而企业在生产流程中,尤其是制造企业、医院等复杂操作行业,开发双手以外的控制入口正是刚性需求。操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智能性,也要求能够通过更便捷的形式进行远程指导和沟通。

  2.场景。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语音指令只会接收到路人“怕不是是个智障吧”的迷之眼神,而在工作环境中,语音输入并不显得违和。同时,智能眼镜在日常中“什么都能干”也代表着“不知道用来干什么”,而在工作环境下,实时记录并上传工作视频及图像、远程沟通和指导等,都是非常清晰的使用场景。事实上可视化线上交互,早已在工业界应用。

  3.制度。戴上智能眼镜后会让其他人感觉到“神经病啊我不要面子啊”“是不是在偷拍我”等等被冒犯的情绪,在工作环境中要减轻很多。一来实时记录可以帮助梳理流程、进行复盘研究,二来万一出现工作事故也能多方对照还原真相,听起来真是棒棒哒呢!

  根据谷歌眼镜官网显示的数据,目前使用Glass EE的合作伙伴就有50多家,其中大多是制造业、医疗等机构。比如通用航空、农场设备制造商Agco、DHL、美国全国卫生基金会、萨特医疗系统、波音公司和大众汽车等等。

  这类企业对于效率改进的渴望比传统企业高,对价格也不太敏感,一旦有灯塔型客户案例出现,只要不犯大的错误,他们就会成为市场领先者的“裙下之臣”。一片留着奶与蜜的广阔市场正在向智能眼镜厂商打开。

  结语

  《攻壳机动队》中,素子用智能眼镜进行搜索,迅速锁定了案发地点。正是一个典型的智能眼镜应用场景,从手机、iPad等可移动通讯终端,过渡到可穿戴通讯终端,最终实现植入人体的通讯终端,这正是智能电脑的进化之路。

 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的进步,与人体分离的手持可移动设备或许终将被智能手表、智能眼镜所取代,人机之间的切换肯定会更加自然,想想还真有点激动。

  说了这么多,期待谷歌能够尽快推出更具备可用性的个人向智能眼镜的。这次终于可以有信心地对谷歌眼镜说一句,“请开始你的表演。”